了解青少年的同儕世界

    青少年十分在意朋友、同儕的接納或看法。研究發現,最受青少年重視的十項價值觀中,友誼排在第三。當他們有困擾時,最願意找的人也是同儕。青少年階段的同儕間,誠信、親密關係建立、合作態度、遵守社會規範等與人際互動培養有密切關係。在此階段出現同儕的影響力漸增,父母的影響力漸減的情況。

    青少年時期的友誼強調互相信任、情感依賴,分享內心世界。朋友在一起不只是活動,而是分享個人想法。當朋友不能彼此分享時,會帶來壓力和沮喪。

    談得來的朋友們因共同的興趣或才能,組成了所謂的同儕團體,靠著彼此互相幫助、分享生活想法來維持彼此的情誼,具有強烈的內聚力。

同儕團體具有以下特性:

一、地位平等:與成人相處時,青少年多處於附屬地位。而在同儕關係中彼此地位平等、較能相互學習。

二、心理的自由性:同儕間沒有被迫接受的成人權威,容易表達個人價值觀點,探索自己在團體中的關係與地位。

三、接觸密集性:青少年喜歡接觸同儕團體。常花許多時間相處或從事有共同興趣的活動,談論彼此有興趣的話題。

四、充分互動性:同儕彼此接觸密集,而且話題較不受限制,彼此溝通是頻繁的。

五、關係密切性:因為接觸頻繁且與同儕團體溝通的話題較不設限,因此有困擾時,會優先考量彼此為傾訴的對象。

六、相互接納、認可的體諒性:由於有共同興趣、話題與密切關係,更能相互了解與同理。

七、團體的從眾性:青少年重視同儕。同時,同儕團體也會對青少年有順從與制裁的壓力。因此,青少年團體會有從眾行為的現象。

幫助孩子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青少年的孩子需要同儕、友誼。但是,孩子能否與人相處愉快,關鍵在於他們是否了解並遵循人際往來的通則。有些會自動自發遵守這些通則,有些卻不把他們放在心上,因此容易迷失於人際交往情境中。

    父母親擔心孩子在人際關係上得不到友誼,也會擔心孩子在學校裡的同儕關係不佳。協助孩子與人相處時,請記住以下原則:

一、主動找孩子的班級導師談一談

    老師每天看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能提供在學校人際關係的重要訊息。

家長在家裡看到的可能不是孩子在學校的樣子。如果想幫助孩子學習與人建立更好的關係,需要知道他們在學校與同儕相處的真實情況。

二、安排讓孩子練習與同儕相處的機會

    讓孩子練習如何與同儕相處,通常意指為孩子安排與別人有相處的機會。最好一起從事計畫好的活動,例如一起打球或者一起吃飯。

    協助孩子在校外找到可能與他作朋友的孩子,例如教會或某些特殊興趣社團的同儕;或者讓孩子與家族中的年紀相近的堂(表)兄弟姊妹相處,或許他們會比學校的孩子更能包容、接受。讓更懂得社交技巧的表親與孩子一起活動,給予歸屬感,有助於孩子在人際關係上的表現更適切。

三、讓孩子慢慢來,身為教練不要心急

    教孩子學習人際關係的技巧,最好是循序漸進。一下教太多、太快,孩子可能不耐煩、焦躁。對很多孩子來說,學習交友方法需要花一些時間,也需要經驗,才能精通交友的技巧。孩子必須不斷地接觸與練習,再遇到一些特別困難情況之前,父母就能提醒孩子解決方式。

四、面對孩子的表現,表現出你的信心

    教導人際往來時,將焦點放在孩子成功的表現而非失敗上。有一點的進步就要讓他記得這樣的成就。有時孩子會因自信不足,而深信自己被排斥的遭遇不會改變,將無法改善他的人際關係。當孩子覺得每個人都不喜歡跟他做朋友時,身為父母要去傾聽、同理,試著了解他的觀點,要表達你的自信,相信孩子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

五、強調交友的原則是友善

    交友的核心原則是友善與禮貌,強調彼此對談與傾聽、尊重與照顧,互相伸出援手。教導孩子與人相處時,父母務必做到的就是重視友善,包含不容許手足間的粗暴行為出現,讓孩子知道言語及行為可能對他人造成衝擊。讓孩子體驗到付出的快樂,避免欺負別人;就算不同意他人,也應表示了解對方的想法。當孩子有一些值得讚美的行為出現時,也不吝於誇獎。讓他看到與人相處應有的最好示範,就是最好的教導。

    交友問題常令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痛苦。當受到其他同儕排斥、嘲笑或忽視,會令他們覺得寂寞、孤單。如果孩子社交能力不足,其影響力可能延續到他畢業後,甚至傷害他生活的每個層面。

    同儕關係發展較不順遂者,通常可以分為九種類型(詳見下表)。表中整理出九大類青少年階段人際關係不佳者表現的特質以及建議家長教導方式;同時也提出家長與學校師長合作的方式,共同來改善他的交友狀況,讓孩子有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表中所列特徵並不是以對號入座方式替孩子貼標籤,而是藉由描述來了解孩子在人際社交上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可以引用他的特質獲得同儕友誼。

青少年五大交友風格

類型

 

表現特質與輔導策略

一、火爆型

表現特質

1.火爆型的孩子就像活火山一樣,一旦發飆,就無法正確思考,這時他們不可理喻,不經大腦就會直接做出反應。容易覺得別人蓄意攻擊他們,並且經常預設或是記得別人怎麼傷害他們,因而浪費很多時間在沉浸於悲慘的情緒中。

2.他們容易行事衝動、暴跳如雷地攻擊人,但是不像威嚇型,他們的攻擊非預謀或固定對象。而是毫不考慮後果地攻擊任何令他們覺得挫敗的人。

3.脾氣暴躁的孩子常是另一種被欺負的對象。因為同儕知道只要稍微奚落一下,他們就會怒氣衝天,做出驚天動地的反應。老師容易將他們視為問題學生,而同學很怕火爆型孩子發脾氣,但是也有人會以激怒他們為樂。

4. 火爆型的孩子知道脾氣火爆讓他們交不到朋友,當有機會冷靜下來,他們也會為剛剛的失態而覺得不好意思,也可能為自己的失控而感到害怕,或因無法避免發脾氣而感到無助。對他們來說,暴怒只是防衛,因為敏感的他們常以為世界在跟他們作對,使他們以發怒來自保。

 

給家長的建議

1.幫助火爆型的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檢視是否為學業壓力?家庭壓力?亦或是受到欺負或情緒負荷過重導致如此。

2.身教重於言教,若能讓孩子看見你積極地控制脾氣,那將是最有利的學習示範。

3.火爆型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脾氣管理。發生爭執時,火爆型孩子會不自覺地採取咄咄逼人的策略,因為他們不了解還有其他方式,對方會暫時屈服於他的脾氣,但此後就會對他敬而遠之。

4.發怒往往讓火爆型孩子得其所願。父母需要用溫和的方法讓孩子了解,雖然言行火爆能暫時達到目的,最終卻可能失掉真誠的友誼。

5.幫助孩子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冷靜下來。當孩子怒不可抑時,就要教導他們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離開現場。

6.如果孩子以怒氣回應別人的挑釁已有一段時日,且親子之間的關係也陷入激烈衝突的模式中。要改變,就從讚美孩子的好行為開始。仔細觀察孩子討人喜歡的行為,在平時就要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7.火爆型的孩子有時像檢察官一樣要讓做壞事的人付出犯罪代價。家長或許可以讓孩子轉換角色,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來協助他對事情的看法更平衡。教導孩子調整心態,向孩子解釋,寬恕別人並非意味著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而是接受我們都有可能會犯錯的事實。

二、早熟型

表現特質

1.可以用「八歲像四十八歲」形容早熟型的孩子。他們說話條理分明,常扮演專家角色來指正同學犯的錯誤,但是卻無法與同齡孩子相處。

2. 他們言行舉止嚴肅,具優越感,十足的小大人模樣。父母、師長常誇獎早熟的孩子聰明才智或成就。這可以鼓舞他們追求自己的興趣、培養獨特的優點,但是他們有時太在乎這些讚美了。

3.早熟型的孩子往往以成就來定位自己,相信唯有成功才能贏得眾人的喜愛,這是非常狹隘的。

4.他們要向同儕證明自我價值,於是炫耀知識,試圖讓同儕留下深刻印象。但反而讓其他同儕認為他們在吹噓,而遭到取笑或躲避。

5.早熟的孩子常受到同儕以「那有什麼了不起?」或「你以為你很厲害,其實什麼都不是」的方式貶損。當他們在社交上備受挫折後,便更努力專注於自己的成就,他們內心期盼,如果他們夠努力,表現完美,就能夠贏得眾人的青睞。事實上,他們所獲得回報卻是別人的淡漠情誼,而備嘗孤單。

 

給家長的建議

1.幫助早熟型的孩子,在於讓他們學習當個平凡的孩子。他們可以繼續培養其獨特才能,卻也必須了解人生還有比成就更重要的事,有趣、懂得關照他人才能交到朋友。

2.早熟型孩子通常很負責、值得信賴,也可能非常用功,且絕頂聰明。他們有獨立思考能力且很有勇氣地為自己信念挺身辯護,只要有人引導,往往可以將獨立的特質轉成堅定的自我感,而與其他孩子成為好友。

3.他們需要學習接受群體的意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因應社交情境,並且學習如何聆聽他人說話,讓孩子了解融入群體的技巧,包含學習同儕之間慣用語、可以與他人分享興趣。

4.可以培養孩子與同儕相同的興趣,或者讓他嘗試受多數同學歡迎且符合家庭價值觀的活動,讓他與同儕相處時。當然,他還是可以保有特殊的嗜好、活動。有時候孩子可能對受歡迎的活動沒興趣,但是可以引導他去嘗試。

5.這類孩子常常用正經八百的方式說話,可以學習更口語化的方式。

這不但有助於目前與其他孩子建立更好的關係,也可以幫助他以後跟同事或朋友相處。

6.早熟型孩子的穿著打扮太過正式、過時,當青少年的儀表令人生厭,也就不願意接近。如果你想要讓同學接納,就必須要看起來像群體的一份子,不需花大錢,只需可融入團體的衣著即可。

三、敏感型

表現特質

1.敏感型的孩子內心脆弱,容易與人衝突、摩擦而心靈受傷。他們經常誤解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是有意傷害或拒絕他們,而且一心認為別人的行為都是不公平的。在受到莫名傷害時會生悶氣,但大多不恰當地發洩情緒。有時會將同學的無心之過解釋成故意侵擾他,而大吵大鬧或忿忿不平地離去。這類行為常導致同儕排斥、躲避甚至譏笑。

2.他們很難體諒別人的立場。一旦和朋友吵架,就是一刀兩斷。

 

給家長的建議

1.敏感型孩子如一直記恨某事,不妨和他談談持續記恨可能付出的代價,幫助他們學習以更合理的方式解讀別人的行為,找出做什麼事情可以讓情緒好轉。可以試著教導孩子如何轉移想哭的情境,包含深呼吸、冷靜地走開或是上廁所。

2.他們需要學習有關如何適當回應社交兩難的技巧,並且培養冷靜的能力,取代衝動的反應。

3.教導孩子區分友善與不友善的嘲笑。如果孩子對別人的揶揄反應過度,不妨向他解釋:有時那只是同儕間彼此表達友善的方式之一。

4.敏感型孩子若有人引導,就會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進而了解別人的反應和動機。這樣他們就可以用同理心來關心、回應別人,進而成為一個很棒的朋友。而且,他們敏銳的情感,可以發揮在許多需要創意的才藝上。

四、領導型

表現特質

1.領袖型孩子精力充沛、自信滿滿、能力強且盡責。但因太優秀,讓其他同儕覺得他們專橫跋扈、傲慢或太強勢。

2.他們對每件事都有自己的主張,最喜歡管理眾人的任務。由於他們往往聰明伶俐、幹勁十足,常能扮演好領導者的角色。他們很會組社團,因不相信別人能做得像他們那麼好而喜歡掌控事情。

3.他們因駁斥別人意見堅持按照自己意思做事,當同儕堅持己見時,

他們更加倍用心地要取得優勢,這讓他們變得薄情,迫使同儕屈服、順從其意。

4.他們擅長交際,需要且設法獲得同儕欣賞與仰慕。但是常常熱心過度,使人受不了。當別人拒絕受其管理或其主張時,會讓他們感到受傷、被誤解,以為別人拒絕的是他這個人。

5.領袖行孩子常注意自己言行舉止的正確性,卻未能認清其行為對別人的衝擊。

6.通常領袖型孩子讓人產生反感,不是因為他們說話的內容,而是說話的方式。

 

給家長的建議

1.教導孩子與人相處愉快,首先必須讓他們練習放手、放下控制慾,如果能與他人分擔重責大任,則同儕關係會更好。

2.他們需要練習視同儕為伙伴,而非部屬。讓他們學會令人讚賞、不傲慢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想法,且懂得吸納別人的見聞以增長自己的閱歷。改變專橫跋扈的說話方式,可以讓他與同儕更接近。

3.教導孩子學習與人磋商。幫助他們了解何時及如何有風度地讓步,學習真心地傾聽別人說話,是領袖型孩子需要努力學習的。

4.提醒孩子,在眾人面前糾正某人的言行,會讓他們丟臉,因而對孩子心存憤恨。

5.試著讓領袖型孩子參加能認識其他領袖型孩子的活動,讓他們學習與擅長交際的同儕合作。

6.看看家中的情況,是否環境造成孩子有這樣的特質。在家裡示範不用專橫的方式與孩子說話,以尊重的態度提出要求,詢問他的建議,並給予選擇的機會。

五、悲觀型

表現特質

1.悲觀型的孩子總看事情負面,老埋怨事情令人沮喪或不公平,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2.總認為自己一定失敗,鮮少嘗試結交新朋友或尋求新體驗。經常還沒開始就放棄,失望的預期心理往往使他們難以享受人生。

3.他們與人分享負面的想法。常發牢騷、批評、拒絕參與或潑冷水,讓人覺得無趣。其陰沈的作風讓同儕不願意靠近、接納他們。

4.他們常聚焦於自己不滿的事情上,未留意同儕需求或反應,導致最後令人感到厭煩。

 

給家長的建議

1.幫助悲觀型的孩子三個步驟:減少負面的社交行為、增加正面友善的行為、幫助他們鼓起勇氣,在社交上嘗試適當的冒險。

2.幫助孩子了解埋怨對社交產生負面影響,教導他們學習以其他方法解決困難。幫助他們脫離悲觀的看法,學習看見事情的光明面。

3.試著教導孩子尋求有效的協助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以避免大人可能忽視或駁斥他們真正的顧慮。

4.讓孩子練習記感恩事件,規定他每天得寫出一定數量的感恩事件,讓他看見更多美好的事情。

5.帶他接觸社區服務活動,培養孩子社交自信心,建立與人互動的基礎。讓孩子體會付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