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有知有感是人類生而具有的特性,一歲左右幼兒開始發展複雜情緒的表達,透過觀察周遭人與被教導與回應的過程,慢慢學會辨識與解釋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合宜性,這種情緒的社會化及自我調整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學習調整與控制情緒,並學得情緒表達規則。

情緒的內涵與管理

  因為情緒智商日益被看重,情感教育與情緒管理也成為現代親職效能的重要議題。這當中包含了情緒的覺察與辨識、情緒的表達與同理、情緒的抒解與調適,都是情緒管理中重要的功課:

1.情緒與行為的關聯:

    情緒不僅是一種內在經驗,也是外顯行為,而且是互為因果循環的複雜狀態。有時身體的健康、荷爾蒙的變化會影響人主觀的情緒感受,有時外在的社會生活事件、生活危機也會引發情緒的變化。個人對事件的不同解釋,也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2.情緒的多元與多重:

    情緒有多元面貌與多重反應。在同一時間下,有時人會突然遇見不同事件而哭笑不得;或同一事件也常會有愛恨交織、惱羞成怒之類的多元反應。父母要學習更多的情緒字彙才能更準確描述孩子的內在狀況,進而能協助孩子做情緒辨識。

3.情緒表達與理解:

    情緒需要有出口、被瞭解,而不是受壓抑或責備而失控轉向。孩子在情緒中有時會盲目與衝動,而父母有時會過度簡化或誇大,適切的回應可以快速滿足孩子表達情緒的真正需求,好的同理則會讓孩子的情緒導向理性的方向。

4.情緒的抒解與調適:

    適當抒解與轉化情緒有益於健康,過度壓抑情緒與載負太多的壓力,容易降低免疫力。情緒的調適可以透過許多方法來達成,是可以學習的生活習慣與智慧。

 

父母應有的原則與態度

  當孩子鬧情緒時,如害怕、憤怒、悲傷、失望、妒忌的當下,很少會覺得自己是被瞭解及被接納,因此父母更需要有耐心,才能理解孩子情緒背後想表達的感受。當孩子覺得有人願意關心理解,就可能轉變成為自我瞭解及創造力的來源,以新的可能性面對當下情境。孩子的合作與成長是需要在安全及支持性的環境中才可以開展。在這過程中,父母要扮演的角色是開放、真誠、傾聽、同理與回應。

1.當孩子溺水時,不是教他游泳的好時機:

    溺水的孩子需要的是及時拉他一把,因為他沒有餘力去學習。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也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只有傾聽、瞭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快速幫孩子穩定情緒,進而能有合理的想法。給予同理與瞭解,能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消散情緒,並因此對父母產生信賴感。

2.要作恆溫器,而不是溫度計:

    要秉持穩定的態度,而不是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言行失控,因為孩子的情緒並不屬於你,不要認為是自己的責任。可以用心傾聽,並將理解表達出來,反映孩子的當下狀態,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受與行為。

3.你無法給予孩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若手上沒有糖,如何能給孩子糖?如果本身情緒不穩定,如何能帶給孩子穩定的情緒?如果對自己也不能忍耐接納,那便無法對孩子忍耐與接納。所以做好父母的重要前提是照顧好自己情緒,讓自己成為穩定有能量給予的父母。

4.重要的不是當時做了什麼,而是事後你做了什麼:

    父母不是完人,總有判斷不當、處理不周的情況,但是父母不要為內疚所困,擔心會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重要的是去學習如何處理自己所犯的錯誤,如何在事後理性回應說明一些不好的親子溝通狀況,在坦誠中讓孩子學習勇於認錯與負責的行為,同時示範如何修補維護關係的態度。

5.當無法接納事實時,給予想像的空間:

    孩子常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與攻擊力要宣洩,因此表現出一些不當的行為。孩子可以藉由想像而得到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獲得的東西,表達出真實生活中不會被接受的情緒和希望。因此如果不是有具體的破壞性行為,透過遊戲、畫畫、說故事等,不過度限制孩子想像性的破壞,就能幫孩子的壓力找到出口。

 

「少年十五二十時」通常是我們認為在人生歷程中的青春時光,青少年本應趁此黃金時段,為未來做好準備,奠定基礎,日子是充滿希望與光彩。然而,許多研究指出,自殺是十五到廿四歲青少年的前三大死因之一,令人震驚,也值得父母、學校人員、社會大眾共同注意關心!因此,在此整理出幾個有關青少年自殺防治的概念,希望在關鍵時刻能提供些許幫助 ……

★自殺行為的預兆

其實自殺行為的出現,常是青少年的求助訊號,若能稍加留心觀察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動態,或許能避免孩子自我傷害的行為發生。

一、語言上的線索

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示,也可能在日記、寫信、寫作文或塗鴉的紙片中表現出來。如:「沒有人關心我的生死」;「如果沒有我的話,事情也許會好些。」;「解脫」;「一了百了」。

二、行為上的線索

    ö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由活潑變為退縮。

ö出現與上課有關的學習行為問題,如成績大幅滑落。

ö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如立下遺囑將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

ö酒精或藥物濫用的情況突然增加。

三、環境上的線索

ö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如親人死亡、與密友吵架、分手。

ö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

ö表現出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如怕上學且一再表示自己沒有辦法去學校。   

四、併發性的線索

ö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

ö出現憂鬱的徵兆。

ö出現不滿的情緒。

ö睡眠、飲食規則變得紊亂,顯得疲憊,身體常有不適、生病、失眠 ─ 

  並以此為藉口請醫生開安眠藥、鎮靜劑,並收藏作為自殺用。

★協助有自殺意圖的孩子

一、做一位傾聽者

傾聽並同理他的訴說,避免批判孩子的談話內容,此時他需要的是陪伴支持,而非訓誡。

二、表達關心

    當發現孩子有嚴重的自殺意圖或感覺時,可以直接詢問他對自殺的看法,雖然這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話題,但仍應以真誠的溝通方式來面對,表達您的關心。

三、信任自己的判斷

若您認為孩子正處於自殺的危機時,請保持高度敏感勿讓他人誤導您的判斷,而忽略了自殺的訊息,寧可做個杞人憂天者,也不要造成遺憾!

四、採取行動

1.告訴其他家人,共同討論這個問題,並決定要如何請求援助。

2.和學校導師、輔導老師聯絡,請他們密切注意孩子的舉止。

3.不讓孩子獨處,務必找到可以協助的人前來支援,並不一定事事自己處理。

自殺(或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常是眾多因素的影響所致,若想協助孩子,就必須讓他了解「有很多人可以幫我」,而生活中任何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人或機構,都可以邀請他和您一起努力關心孩子,讓孩子重新學得生活的意義。